肇事逃逸如何定性为构成犯罪
1个回答
xia***63.com2024-10-16 03:44
来自LFA律法网的热心网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肇事逃逸可以被定性为构成犯罪。以下是对此问题的多维度详细回答:
法律定义:
根据上述法条,当一个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并因此发生重大事故,导致他人重伤、死亡或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时,该行为即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在事故发生后,肇事者逃离现场,逃避法律责任,这种行为被称为“肇事逃逸”。构成要件:
交通肇事行为:首先,肇事者的行为必须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即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明知发生事故:肇事者必须明知自己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如果肇事者对事故的发生并不知情,则不构成逃逸。逃避法律责任:肇事者逃离现场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如果肇事者离开现场是为了寻求帮助或报警,且没有逃避法律责任的意图,则不构成逃逸。刑事处罚:
基本刑罚:如果肇事者没有逃逸,一般情况下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加重情节:一旦肇事者选择逃逸,其刑罚将会提高到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特别恶劣情节:如果因为肇事者的逃逸导致受害人死亡,那么肇事者的刑事责任将会进一步加重,可能被判处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相关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第五条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法律责任: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肇事逃逸将被追究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肇事逃逸行为在法律上被明确界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不仅会导致更严厉的刑事处罚,还会带来行政责任,如吊销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如果肇事逃逸导致受害人死亡,刑事责任将进一步加重,可能被判处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LFA小编建议立即报警:发生交通事故后,应立即报警,保护现场,协助调查。救助伤者:如有伤者,应立即进行救助,送往医院救治。配合调查: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提供真实信息,避免逃逸行为。法律咨询:如涉及法律问题,建议及时咨询LFA.CN认证律师,获取法律帮助。相关法条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
相关案例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可基于[交通肇事罪、逃逸、自首、认定、量刑]作为检索关键词,据此,为您推荐以下案例供参考:
1.(2018)豫04刑终57号:吴国镇、薛某某交通肇事二审刑事判决书
2.(2019)陕10刑终40号:刘单正交通肇事罪二审刑事裁定书
3.(2018)赣07刑终299号:李新煌交通肇事二审刑事判决书
4.(2018)豫14刑终276号:梁鑫交通肇事二审刑事判决书
5.(2017)鲁02刑终160号:高某交通肇事二审刑事裁定书
xia***63.com2024-10-16 03:44
来自LFA律法网的热心网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肇事逃逸可以被定性为构成犯罪。以下是对此问题的多维度详细回答:
法律定义:
根据上述法条,当一个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并因此发生重大事故,导致他人重伤、死亡或造成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时,该行为即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在事故发生后,肇事者逃离现场,逃避法律责任,这种行为被称为“肇事逃逸”。构成要件:
交通肇事行为:首先,肇事者的行为必须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即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明知发生事故:肇事者必须明知自己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如果肇事者对事故的发生并不知情,则不构成逃逸。逃避法律责任:肇事者逃离现场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法律责任。如果肇事者离开现场是为了寻求帮助或报警,且没有逃避法律责任的意图,则不构成逃逸。刑事处罚:
基本刑罚:如果肇事者没有逃逸,一般情况下可能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加重情节:一旦肇事者选择逃逸,其刑罚将会提高到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特别恶劣情节:如果因为肇事者的逃逸导致受害人死亡,那么肇事者的刑事责任将会进一步加重,可能被判处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相关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第五条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法律责任: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肇事逃逸将被追究刑事责任。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肇事逃逸行为在法律上被明确界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不仅会导致更严厉的刑事处罚,还会带来行政责任,如吊销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如果肇事逃逸导致受害人死亡,刑事责任将进一步加重,可能被判处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LFA小编建议立即报警:发生交通事故后,应立即报警,保护现场,协助调查。救助伤者:如有伤者,应立即进行救助,送往医院救治。配合调查: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提供真实信息,避免逃逸行为。法律咨询:如涉及法律问题,建议及时咨询LFA.CN认证律师,获取法律帮助。相关法条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2.《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
相关案例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可基于[交通肇事罪、逃逸、自首、认定、量刑]作为检索关键词,据此,为您推荐以下案例供参考:
1.(2018)豫04刑终57号:吴国镇、薛某某交通肇事二审刑事判决书
2.(2019)陕10刑终40号:刘单正交通肇事罪二审刑事裁定书
3.(2018)赣07刑终299号:李新煌交通肇事二审刑事判决书
4.(2018)豫14刑终276号:梁鑫交通肇事二审刑事判决书
5.(2017)鲁02刑终160号:高某交通肇事二审刑事裁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