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违法吗?如何认定泄露公民信息罪?
在数字时代,我们的个人信息似乎无处不在,从电话骚扰到垃圾邮件,再到精准营销,我们的隐私边界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现象背后,往往隐藏着公民个人信息的非法泄露与滥用。那么,泄露公民个人信息是否违法?如何认定泄露公民信息罪?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探讨。
一、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含义及变化
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罪,原指以窃取或者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并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然而,随着刑法修正案九的出台,这一罪名已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二、公民个人信息的内涵及特征
公民个人信息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姓名、职业、年龄、婚姻状况等基本信息,还涵盖了电话号码、信用卡号码、指纹、网上登录账号、密码等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的信息。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个人社会活动空间的拓展,个人信息的内容将更加丰富。这些信息与公民个人直接相关,能够反映公民的局部或整体特点,或是一经取得、使用即具有专属性。
公民个人信息承载了公民的个体特征和各项权利,具有法律保护价值。如果任由他人泄露、获取,必然导致公民时刻处于可能遭受侵害的危险状态。因此,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不以信息所有人请求为前提,除非基于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的需要或信息所有人的意愿,否则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权泄露、获取其个人信息。
三、非法手段的认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构成中的客观方面要素。所谓“非法获取”,是指违背了信息所有人的意愿或真实意思表示,信息获取者无权了解、接触相关公民个人信息,且信息获取的手段违反了法律禁止性规定或社会公序良俗。
例如,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个人信息,汇集成册,并按照一定的价格出售给需要购买的人;或者利用在旅馆住宿、保险公司投保、租赁公司、银行办证等实名登记部门工作的便利条件,泄露客户个人信息;还有个别违规打字店、复印店利用复印、打字之便,将个人信息资料存档留底,装订成册,对外出售等。这些行为都属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范畴。
四、情节严重的认定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要求“情节严重”方可追究刑事责任。然而,何为“情节严重”,尚无明确的规定可循。但从立法背景来看,近年来公民信息广为泄露,网络上出现了公开兜售各类公民个人信息的广告,社会上甚至出现了搜集、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专业户”,对公民个人隐私及人身、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司法解释对“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有具体规定,包括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信息的数量、类型、违法所得金额,以及是否造成被害人严重后果或重大经济损失等。例如,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五十条以上的;或者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住宿信息、通信记录、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其他可能影响人身、财产安全的公民个人信息五百条以上的;或者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等情形,均应认定为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罪中的“情节严重”。
五、结论
泄露公民个人信息不仅违法,还有可能构成犯罪。在数字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防止个人信息外泄。同时,对于发现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或举报,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LFA小编认为,,泄露公民个人信息是违法的,并且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可能会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我们每个人都应成为自己信息的守护者,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
本文2024-10-27 09:32:14发表“律法实务”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cmprt.cn/article/0c227ec23855ea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