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限购政策具体是如何规定的?怎么理解各地限购细则?
限购,作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在多个城市得到了广泛应用。面对房价的持续上涨和投机性购房的盛行,政府通过出台住房限购政策,旨在抑制不合理的购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那么,住房限购政策具体是如何规定的?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各地的限购细则呢?
限购政策的核心在于对购房资格的限制。以北京为例,政策规定已拥有1套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含驻京部队现役军人和现役武警家庭、持有有效《北京市工作居住证》的家庭),以及持有本市有效暂住证、在本市没有住房且连续5年(含)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住房。同时,对于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以及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向其售房。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购房数量,还严格区分了本地户籍和非本地户籍居民的购房资格,体现了政策的针对性和差异性。
上海在限购政策上与北京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样地,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已拥有1套住房的限购1套,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连续5年及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的限购1套。而对于已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以及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同样暂停向其售房。此外,无法提供连续5年及以上在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也被纳入限购范围。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投机性购房,维护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广州和深圳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更为细致的限购政策。广州规定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2套住房,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能提供购房之日前5年内在本市连续缴纳3年以上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的,限购1套住房。而深圳则进一步细化了限购政策,不仅对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和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的购房数量进行了限制,还对境外机构和个人购房提出了严格要求。这些政策不仅有助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还保护了本地居民的住房需求。
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外,苏州、厦门、杭州等二线城市也纷纷出台了限购政策。苏州规定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申请购买第1套住房时,应提供自购房之日起前2年内在苏州市区(含吴江区)、昆山市、太仓市累计缴纳1年及以上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或社会保险(城镇社会保险)缴纳证明。同时,暂停对已拥有1套及以上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出售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厦门则对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以及无法提供购房之日前3年内在本市逐月连续缴纳2年以上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证明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销售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及以下的商品住房。
杭州的限购政策更是经历了多次加码。自2017年3月3日起,富阳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被纳入限购范围,全市范围内统一执行限购措施。同时,调整非本地户籍居民家庭个人所得税或社会保险证明年限,由原有“自购房之日起前2年内在本市连续缴纳1年以上”调整为“自购房之日起前3年内在本市连续缴纳2年以上”。此外,本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2套,非本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套。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抑制了投资性需求,保护了真正刚需,稳定了市场预期。
南京、天津、郑州等城市也根据本地房地产市场情况,制定了相应的限购政策。南京暂停向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出售住房,包括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天津在本市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暂停在市内六区和武清区范围内再次购买住房;郑州则在市内五区和多个开发区范围内,对拥有2套及以上住房的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和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限购180平方米以下(不含180平方米)的住房。
从短期影响来看,限购政策的出台通过户籍限制和购房数量限制,有效抑制了当期决定购房的居民以及投机性购买者,导致房屋需求萎缩,进而造成房价下跌。同时,满足购房要求的购买者也可能会因为政策出台而暂时延迟购买,短期内成交量也会下跌。然而,由于住房需求是刚性的,这些购买力被限制后可能会流向其他地区或房屋租赁市场等,从而给房屋租金带来上涨的压力。
本文2024-11-13 18:56:37发表“律法实务”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cmprt.cn/article/1ba6e7ac26c3f6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