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诈骗手段的层出不穷。其中,利用“99通令”等敏感词汇进行民族资产解冻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让不少网民防不胜防。那么,什么是“99通令”?它又是如何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诈骗的?我们又该如何辨别与防范这类诈骗呢?
“99通令”下的民族资产解冻诈骗:如何辨别与防范?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爆炸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诈骗手段的层出不穷。其中,利用“99通令”等敏感词汇进行民族资产解冻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让不少网民防不胜防。那么,什么是“99通令”?它又是如何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行诈骗的?我们又该如何辨别与防范这类诈骗呢?
“99通令”实际上是指1979年9月9日,务院发布的一项公告,授权中行负责办理被美国冻结的各项资产的收回事宜。这项公告是针对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解决资产要求的协议》的后续行动,与所谓的“民族资产解冻”并无直接关联。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这一公告的模糊性和公众的误解,编造出“民族资产即将解冻,参与者可获得巨额回报”的谎言,诱骗公众缴纳会费或投资。
在王、杜诈骗罪一案中,两人就是利用了“民族资产解冻”这一幌子,成立了所谓的“中华民族复兴事业达州地区工作处”,并自称是革命前辈的后代,受守护民族资产的“老爷子”委托和授权开启民族资产。他们通过组织学习、宣扬民族资产解冻事业,以事业成功后双倍返还资金、选拔年轻人胜任工作、给予老年人优待等诱饵,骗取会员钱财共计129000元。这一案件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了经济损失,更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那么,面对这类诈骗,我们应该如何辨别与防范呢?首先,要保持警惕,对任何涉及“民族资产解冻”、“政府秘密项目”等敏感词汇的信息都要谨慎对待。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承诺,更不要被高额回报所诱惑。其次,要学会查证信息的真实性。对于涉及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信息,可以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查证,比如访问政府官方网站、咨询相关部门等。同时,也可以利用搜索引擎等工具,查看相关信息是否有其他来源或报道,以判断其真实性。
此外,加强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时刻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对于任何要求缴纳会费、投资或提供个人信息的要求都要保持高度警惕。一旦发现被骗,要及时报警并向相关部门举报,以便尽快挽回损失并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除了个人防范外,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加大对这类诈骗的打击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诈骗的监管和打击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媒体和社交平台也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对这类诈骗的曝光和警示力度;同时,学校和家庭也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在王、杜诈骗案中,虽然两人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案件背后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和监管漏洞却值得我们深思。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这类诈骗的蔓延和发展,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对于广大网民来说,提高警惕、学会辨别与防范诈骗信息也是保护自己免受侵害的重要一环。
本文2024-11-24 09:49:41发表“同案同判”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cmprt.cn/article/23ed19e0096a7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