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失败:现象背后的原因与应对之道
《国企改革失败:现象背后的原因与应对之道》
国企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所谓“国企改革失败”的现象。那么,什么是“国企改革失败”呢?简单来说,就是国企改革未能达成其预期的目标,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阻碍改革进程、影响企业发展甚至导致企业状况恶化的情况。
从依据方面来看,国企改革失败存在诸多表现。首先,一些国企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管理方面的问题。例如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时,变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为厂长个人专制,这使得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被剥夺。在这种体制下,企业经营容易陷入混乱,企业效益得不到保障,甚至走向衰败。就像群众反映的“一等人,搞承包,吃喝嫖赌都报销”,这便是厂长经理负责制下不良状况的写照,很多国营企业因此被搞垮,广大职工痛心却无能为力,而且至今国家尚未承认这种制度存在的错误。
其次,政府主管部门的过度干预也成为失败的因素。政府主管部门包办代替企业决策,造成大量失误。由于厂长是政府任免的,只对政府主管部门负责,所以对上级领导言听计从。而政府主管部门往往不了解企业实际情况,想当然地进行指挥。例如某地政府商业主管部门强令企业进行的改革,如商办工业、工办商业、国有民营等尝试几乎全部失败,这些改革举措没有结合企业自身优势,扬短避长,最终难以成功。
再者,减员增效、下岗分流等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严重问题。企业向职工强行收取风险金、上岗金、赎买金,导致大批职工下岗失业。很多职工拿不出钱就只能下岗,然而收取的上岗金大多被企业经营管理者挥霍一空,而且一些职工即使交了钱最终还是下岗了,并且减员之后企业并没有实现增效,反而走向倒闭。
面对国企改革失败的情况,需要有相应的解决方法。在管理体制方面,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企业管理架构。不能让权力过度集中于个人,应建立民主的决策机制,让职工能够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中来。例如可以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对企业重大决策进行审议和监督,从而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恢复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对于政府主管部门而言,要转变职能,从直接干预企业决策转变为宏观调控和服务引导。政府部门应深入了解市场规律和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政策。在企业面临改革转型时,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和资金等支持,而不是盲目下达指令。
在人员管理方面,要妥善处理下岗职工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下岗作为解决企业问题的唯一手段,而是要通过技能培训、再就业指导等方式,提高职工的就业能力,同时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监督,防止资金的挥霍和滥用。
总之,国企改革失败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深入分析这些原因,并且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才能让国企改革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和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2024-12-04 10:42:48发表“同案同判”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cmprt.cn/article/2c8777fc2b7cac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