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如何确保落实这一原则?
“为何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如何确保落实这一原则?”
在当今社会,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中,“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这一理念被反复强调,它不仅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坚固防线。那么,这一原则究竟意味着什么?其依据何在?又该如何有效落实呢?
什么是“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简而言之,这句话强调了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最高地位,是所有法律法规、政策决策以及公共行为不可逾越的边界。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与职权范围等,是国家和公民之间契约的书面化体现。因此,无论是政府行为、司法裁决,还是立法活动,都必须严格遵循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确保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依据何在?
这一原则的法律依据源自宪法本身的权威性。在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这意味着,任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此外,国际上也普遍认可宪法作为国家治理基础的重要性,许多国家的宪法都确立了其最高法律地位,强调所有公权力行使均须以宪法为依据。
如何确保落实这一原则?
-
加强宪法教育:提升全民宪法意识,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普法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宪法知识深入人心,使公民了解自身权利,同时明白遵守宪法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
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宪法监督制度,包括加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宪法实施的监督,以及通过司法审查等方式,确保法律法规和行政行为符合宪法规定。
-
强化责任追究:对于违反宪法的行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应依法追究责任,维护宪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这包括完善违宪审查机制,确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
促进宪法实施: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应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将宪法原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决策和执行过程均以宪法为根本遵循。
-
推动宪法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适时对宪法进行修订和完善,保持其适应性和生命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
总结
“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不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的根本保障。通过加强宪法教育、完善监督机制、强化责任追究、促进宪法实施以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等多措并举,可以有效确保这一原则得到全面落实,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坚实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国家机关都是参与者,也是守护者,共同维护宪法的尊严与权威,让宪法之光照亮国家前行的道路。
本文2024-12-09 14:37:54发表“案例解析”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cmprt.cn/article/335c02bcd9527e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