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LFA律法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什么是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如何实施和保障这一制度?

栏目:同案同判时间:2024-11-04 20:13:08浏览:21收藏

什么是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如何实施和保障这一制度?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旨在确保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后,能够通过补充划入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从而维持国家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这一制度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也关乎农民生计和社会稳定。那么,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如何实施和保障这一制度的有效执行呢?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核心在于“占多少,补多少”的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时,必须按照这一原则,补充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这一制度体现了国家对耕地资源的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举措。在实施过程中,各地人民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负责统筹落实补充耕地的任务,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落实,主要通过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来完成。土地整治是补充耕地的主要渠道,包括耕作层剥离和移土培肥技术,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等多种方式。这些措施旨在使新补充的耕地与被占用的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匹配,确保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因自然条件限制无法达到被占用耕地质量的,可以实行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通过增加一定的面积,达到占补耕地的产能综合平衡。

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是关键环节。各地政府应加强土地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同时,探索建立土地用途转用许可制,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转用管控。通过严格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以节约集约用地来缓解建设占用耕地的压力。此外,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也是有效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的重要手段。

为了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地政府还需要大力实施土地整治,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本地区年度补充耕地任务,确保省域内建设占用耕地能够及时保质保量补充到位。在拓展补充耕地途径方面,可以统筹实施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等项目。这些项目新增的耕地经核定后,可用于落实补充耕地任务。同时,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科学划定宜耕土地后备资源范围,鼓励地方统筹使用相关资金实施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完善耕地储备制度是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措施。为了落实耕地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各地可以建立新增耕地数量、新增水田面积和新增粮食产能三类指标储备库,实行分类管理、分别使用。这些储备库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建立,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和调控耕地资源的动态平衡。

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规范省域内补充耕地指标调剂管理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当县(市、区)政府无法在本行政辖区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时,可以在市域内相邻的县(市、区)进行调剂补充。若仍无法实现平衡,则可在省域内资源条件相似的地区进行调剂补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规范补充耕地指标的调剂管理,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综合考虑补充耕地成本、资源保护补偿和管护费用等因素,制定调剂指导价格。

为了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有效执行,各地政府还需要严格补充耕地的检查验收工作。市、县政府应加强对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全程管理,规范项目规划设计,强化项目日常监管和施工监理,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同时,应严格新增耕地数量认定依据相关技术规程评定新增耕地质量。经验收合格的新增耕地,应及时在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进行地类变更。省政府要做好对市县补充耕地的检查复核工作,确保数量和质量到位。

在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也至关重要。地方政府应在一般公共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土地整治工作,确保土地整治的财政资金投入。同时,积极创新实施方式,鼓励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根据土地整治规划投资或参与土地整治项目,多渠道落实补充耕地任务。

此外,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实施还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耕地质量的提升。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或高标准农田的集中成片建设,结合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对“即可恢复耕地”和“工程恢复耕地”农用地进行耕地功能恢复。这不仅可以实现耕地数量的增加,还可以确保耕地的高质量建设,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用地要素保障。同时,通过耕地占补平衡,可以优先将平原地区从耕地中流出的园地、林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恢复为耕地,推动农业用地布局更加符合自然

分享:

阅读排行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