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LFA律法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空白

栏目:同案同判时间:2024-12-04 13:01:36浏览:16收藏

空白

《什么是边境补贴?边境补贴如何惠及边民?》

边境补贴是政府给予边境困难群众的专项财政补贴,旨在加强对边境建设事业补助费的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而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对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加快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一、边境补贴的依据

    政策法规依据 从国家层面来看,《边境建设事业补助费管理暂行办法》是边境补贴的重要依据。根据该办法,边境建设事业补助费是国家财政设立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陆地边境地区的生产建设事业。有关省、自治区对边境地区的生产建设在年度预算中也要给予适当安排,要有计划有重点地专项使用,各级财政部门要设专人管理此项资金. 例如,一些省份依据国家的相关政策,结合自身边境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省的边民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像云南省2021年印发了《云南省边民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补助标准,边境一线农村居民每人每年2500元,抵边行政村农村居民每人每年1000元(不含边境一线农村居民),抵边乡镇农村居民每人每年500元(不含抵边行政村农村居民). 基于地区发展需求的依据 边境地区往往面临着特殊的发展挑战。许多边境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群众生活水平有待提高。为了确保每一户边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加快沿边一线群众脱贫致富进度,逐步跟上所在地区的发展步伐,最终实现兴边、富民、睦邻的目标,边境补贴的设立十分必要。例如,中越边境地区,部分边民可能会因为地理位置等因素,在发展农业、商业等方面存在困难,边境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助力他们改善生活条件,同时也有助于巩固边防安全,增进与邻国边民的友好关系.

二、边境补贴的相关要素

    发放对象 一般来说,边境补贴的发放对象是具有特定户籍且满足居住条件的居民。例如,有的地区规定发放对象为具有抵边村户籍,且在抵边自然村居住满半年的农村居民。为了证明居住时间,一些地区实行考勤打卡的办法,村民需打卡满183天,即视为居住满半年。还有的地区按照一线边民每人每年不低于2500元的标准发放,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3000元;抵边行政村居住的农村居民每人每年不低于1000元,抵边乡镇居住的农村居民每人每年不低于500元;中越边境雷区封禁区一线边民每人每年500元薪炭补助.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边民生活补助对象和范围为陆地边境0 - 3公里范围内的行政村农村居民,并且要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户籍在该范围内的行政村、家庭在该行政村拥有固定住房、家庭有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发给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林权证书》,或者有乡镇人民政府经营管理站签发的《土地承包经营合同书》;陆地边境0 - 10公里范围的行政村中,已年满16周岁的边境居民,要同时具备户籍在该行政村、家庭在该行政村拥有固定住所、在该范围内拥有草场并持有草场证的牧民、在该范围内放牧时间达六个月的牧民且户口在边境乡镇等条件. 发放标准 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边境补贴发放标准有所差异。如前所述,一线边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抵边行政村居民、抵边乡镇居民等有着不同的补贴标准。总体而言,这些标准是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边民的贫困程度、边境地区的战略重要性等多方面因素确定的。例如,黑龙江省边境补贴每个月大概一百多点;而在其他地区可能会有更高或更低的标准,这取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像经济发展较好的边境地区可能在国家补贴基础上,当地财政会再给予一定补充,提高补贴标准,而经济相对困难的地区可能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执行.

三、边境补贴发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存在的问题 标准执行问题 抵边一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划定标准不够完善。如边民居住地与生产用地不在同一地点时,是以居住地还是以生产用地来划定无明确规定,导致居住在同一自然村、行政村内的边民因认定标准有异而发放标准不同。例如在一些山区边境地区,边民可能在山上居住,但生产用地在山下的另一个区域,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补贴标准认定的争议. 发放标准制定不尽合理。共同居住在一个乡内,甚至同一行政村内、自然村内,仅仅因与离边境0 - 3公里线的距离不同而致发放标准差别很大,导致边民争议多、意见大、矛盾突出,惠民政策未能发挥最大效果. 管理问题 发放对象动态管理难度大。因为发放对象外出打工的较多,变动较大,按户口迁入时间和居住时间满6个月的标准进行动态管理,需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乡镇、村(社区)人少事多,管理压力很大。例如在一些边境地区,年轻人外出打工现象普遍,他们的户籍和居住情况不断变化,这给边境补贴的精准发放带来挑战. 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够。目前,还没有建立一套规范、统一、聚所有管理部门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资源共享。现有财政部门的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系统也还未延伸到乡镇,这导致数据统计和信息核对困难,容易出现错误发放或漏发的情况. 违规发放问题 在一些地区存在违规享受边境居民补助的情况。如福贡县子里甲乡亚谷村在2018 - 2022年,违反“具有福贡县户籍的且在抵边乡(镇)、抵边行政村或抵边自然村居住半年以上的农村居民才能享受边境居民补助”的规定,导致外嫁并长期生活在外人员违规享受边境居民补助。这主要是由于村干部对政策不熟悉、审核把关流于形式等原因造成的. 解决方法 完善标准制定 科学合理细化抵边一线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划定标准。明确居住地与生产用地不同情况时的认定规则,减少因标准模糊导致的补贴差异争议。例如,可以根据边民的主要生活依托地(如居住时间长且与家庭主要经济活动相关的地点)来确定所属区域,进而确定补贴标准. 完善补助资金发放标准。缩小边民补助发放标准各档次之间的差距,适当降低发放标准,使补贴更加公平合理,减少边民之间因为补贴差异产生的矛盾. 加强管理工作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对边民的户籍、居住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测。同时,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边境补贴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以便更好地进行动态管理。例如,可以通过与公安户籍系统、边防出入境管理系统等进行数据对接,及时获取边民的相关信息变化情况. 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一套规范、统一、涵盖所有管理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资源共享。将财政部门的边境地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系统延伸到乡镇,提高数据统计和信息核对的准确性和效率,确保边境补贴的精准发放. 杜绝违规发放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如村广播、宣传栏、村民大会等方式,向边民和基层工作人员宣传边境补贴政策,特别是补贴的发放对象、标准、条件等重要内容,使大家都清楚政策要求。例如,在边境村庄定期开展政策宣讲会,发放政策宣传手册等. 加强审核监督。在补贴发放的各个环节,如小组核实、村委会初审、乡社保中心复审等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政策要求进行审核,并且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对于违规发放行为,要严肃查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保边境补贴政策的严肃性和公正性.

边境补贴是一项对边境地区发展和边民生活有着重要意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不断完善政策依据、明确补贴要素以及解决发放过程中的问题,可以使边境补贴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兴边、富民、睦邻的目标。

分享:

阅读排行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